close

李國修、王月 鼓勵孩子「小題大作」.jpg

文/王韻齡、賓靜蓀 

李國修和王月,是台灣劇場界有名的夫妻檔。民國七十六年成立「屏風表演班」,成為國內表演界的先驅,也是將本土表演藝術從業餘導向專業的關鍵人物。 

「一輩子只做劇團」、創作了三十幾部作品的李國修也是好爸爸。他和王月從自己有缺憾的童年經驗,擷取溫暖、樂觀的養分,來經營共同的家。他們的教養方式與主流反其道而行。成績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愛、幽默感和想像力。曾公開宣稱:「孩子,我要你輸在起跑點!」及「孩子,我就是要你功課爛!」的另類期許,引發廣大迴響。 

李國修全家都是性情中人,喜怒哀樂真誠流露。「哭點很低」的李國修也提倡「流眼淚運動」,希望大家不要壓抑自己的感情。 

即便在親子關係「賞味期限」中有令人羨慕的互動,他們仍經歷過兒子李思源封閉自己的青春期。李思源十五歲時決定出國念高中,獨自承受寂寞、想家和挫折;他也期許自己未來能把爸爸的舞台劇拍成電影,像導演李安一樣,得一座奧斯卡獎獻給爸媽。 

今年二十一歲的李思源,將這段成長歷程寫成《為夢想流的五種眼淚》。李國修和王月是看了書,才明白兒子「原來」經歷了那麼多辛苦。談起兒子,李國修和王月兩人數度眼眶泛紅,是心疼,也是欣慰。 

如今,十九歲的女兒也出國學大眾傳播,為的是將來做哥哥的電影行銷。戲劇凝聚這家人的情感,也成為讓彼此更深刻、更親密的溝通方式。 

很多現代父母被稱為「直升機父母」,總在孩子上空盤旋,成為過度介入與焦慮的父母。而他們比較像是「119父母」,給了孩子足夠的愛與力量後,就讓孩子勇敢向前,只在有急難或求助時,才在第一時間出手救援。 

『小題大作』一直是他們家的教育重點,總是大大鼓勵孩子的小才華,讓孩子有繼續做下去的動力,同時也樂於和父母分享。 

兒子在青春期也曾有過一段叛逆歲月,那段時間王月稱之為「獨立期」。每天放學回家後,就直接進房間不出來,也不太說話,關在房裡上網打電動,玩到三更半夜還不睡。勸什麼都聽不進去,母子關係變得很緊繃。 

後來朋友開導王月:「既然你對朋友都可以這麼寬容,為什麼不能也對自己的孩子寬容一點呢?」 於是她想開了,就把自己當成兒子寄宿家庭的home媽,不再一直敲他的房門叫他出來,只問他三餐吃飽了沒?他愛穿黑衣服就買給他,每天用發自內心很開心的情緒迎接他回來,任由他獨立生活。過了一段時間,關係就慢慢放鬆。 

而李國修在家中算是「外圍分子」。他認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密關係是有有效期限的。一般來說,男孩子的期限在十二歲,女孩子到十八歲。在這之前,父母如果能做好完整的家庭教育,接下來就會比較好溝通。 

李國修的童年並不快樂。念國小時,母親得了憂鬱症,十八歲時母親過世。平時母親足不出戶,只待在家中和床上,斷斷續續的唱著兒時的童謠。住中華商場時,鄰居都以為他沒有媽媽。放學回家後總是不停的扮鬼臉逗母親開心,發現能讓別人開懷一笑是不容易的,這無形中成為他後來編演喜劇的啟蒙。 

母親過世後,做戲鞋的父親兼代母職。他兩個哥哥都是流氓,爸爸對這個小兒子是有期許的。可是後來發現他的功課也不行,於是要求他「只要不當流氓就好」。 

小學五年級,第一次去家裡開製藥廠的同學家吃飯。他的爸媽都很和氣,那白飯、菜香和那種歡樂的氣氛,讓他永遠記得,所以李國修也很歡迎孩子帶同學回家。他會親自下廚做菜,不僅碗盤講究,連打包都好漂亮,用真空包裝機打包,還因此獲得「劇場界阿基師」的綽號。 

王月小時家境不錯,飽讀詩書的父親對音樂、藝術的品味,對她影響很大。但是後來父親因外遇離家,只剩母親獨力扶養姊妹三人。那時單親家庭不普遍,大家還是會做個假象,因此園遊會時父母還會一起出席。她我覺得母親很偉大,但也無法去恨父親,因為她很崇拜他。只是看到同學的父母手牽著手時,會很難過,會一直哭。所以在年輕時就暗自許願:將來要好好相夫教子,建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來彌補童年的缺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皮克丘故事屋 的頭像
    皮克丘故事屋

    皮克丘繪本故事屋

    皮克丘故事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