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v 01 Tue 2011 15:06
曼陀羅心靈彩繪:面具 / 老師作品
- Oct 29 Sat 2011 13:02
融合教育 在碰撞中創造愛的奇蹟
高功能自閉症的小達今年九歲,在公立小學三年級普通班就讀,小達的媽媽每天陪他上學,在班上協助老師,儘量不讓兒子的特殊行為影響同學,積極帶他接受多種治療。坐在小達隔壁的一般生小愷,很喜歡溫柔的小達媽媽,雖曾被生氣中的小達打到,但他知道小達生病了,在小達沒有失控的時候,他們一樣是朋友。某天,小達媽媽收到一封來自導師的信,原來班上有一群家長到教育局陳情,要把小達趕走,還給其他同學「正常」的學習環境……
在融合教育理念下,每個孩子的受教權都需要被保障。然而在學前與小學階段,仍會聽到這樣令人難過的故事。
大多數人對「融合教育」這個名詞還很陌生。融合教育是指將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安置到一般教育機構的普通班級中,讓特殊兒與一般孩子共同生活在一起。
融合的用意,是希望打破特殊兒跟一般生之間的社會隔閡,使雙方有機會發展同儕關係。從學前階段就開始做融合,是期盼讓輕度或中度特殊兒接觸正常互動與刺激,以達到早期療育的積極效果。
此外,學前幼兒的同理心發達,特別喜歡當小幫手,在生活上協助這些長相和行為跟自己不一樣的同學,長大後也比較容易與特殊兒和睦相處,有效減少日後的歧視行為。
- Oct 29 Sat 2011 12:59
父母常犯的6種管教錯誤
根據美國《親職》雜誌,父母最常犯的管教錯誤是忽略孩子發出的訊息而對孩子發脾氣。幼兒在累或餓時會出現特定行為,如果爸媽能及早發現孩子發出的訊號,也許就能省掉一場情緒大崩潰。除此之外,父母最常犯的其他錯誤如下:
太過負面:「不可以打妹妹」、「不要……」我們總是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或那樣,卻沒花時間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這樣做,或更重要的,他應該怎麼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
期待過高:幼兒的理解能力有限,不善控制自我衝動,也不懂社交禮儀,罵也沒用。利用小孩喜歡模仿的特質,用具體的行為(自己或他人的)引導孩子看見並學習你想見的行為。
事事干涉: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也許常讓父母看不下去,但若不會構成人身安全問題,其實不需對孩子每個「脫序」的舉動大驚小怪。有時候給孩子一點時間,他自己就會停止。
- Oct 29 Sat 2011 12:54
怪獸家長三大類型
在老師心目中,怪獸家長大約可分為幾類型:
第一類怪獸:把老師當保母、外傭的家長
一位資深老師感慨,現在老師會教書還不夠,還需要做保母,「我太太是個小學老師,家長居然要求她早上去他家接小孩,因為家長要提早出門沒辦法送小孩上學。」
- Oct 27 Thu 2011 00:23
10/26 繪本班-作品發表:諾亞方舟
- Oct 23 Sun 2011 00:18
曼陀羅心靈彩繪:木乃伊
- Oct 23 Sun 2011 00:12
曼陀羅心靈彩繪:木乃伊 / 老師作品
- Oct 21 Fri 2011 15:06
過度稱讚他人無益 反讓人焦慮
稱讚鼓勵他人,多多益善?國外研究發現,給他人過度不實的正面稱讚,雖然可以讓對方脫離沮喪,但也會讓他有更深的焦慮。研究者建議家長和老師,與其為了保護孩子、給予虛假的正面回饋,不如讓他正確認識自己。
根據美國賓州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共同進行的的一項研究,針對3千多名美國大學生、香港中學生施測。所有學生除要做學術測驗,也要自我評估成績好壞,之後再回答一份有關憂鬱症檢測問卷。
實驗中,研究者故意給其中一群人假的回饋,讓成績差的人以為他們表現很好、成績高的人以為自己表現很差,使他們產生不正確的自我認知,然後將受測者的憂鬱程度跟其他人相比。結果發現,不正確認知自己、高估自己表現的學生,憂鬱情況較明顯。
研究者指出,「這個研究挑戰了一般觀念,我們以為鼓勵自我膨脹、提供正面回饋可以讓表現不好的人有好心情」,但並非如此,「相反的,擁有準確的自我評價和回饋才能幫助情緒轉好。」
研究者說,這項研究可以幫助家長、老師更知道怎麼與孩子互動。例如,老師為了保護表現不佳的孩子自尊,可能不願意負面指責他,「在推廣自尊的風潮下,老師會給學生一些不符事實的正面回饋」,老師應該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 Oct 19 Wed 2011 15:32
10/19 繪本班-作品發表:HALLOWEEN萬聖節~
- Oct 19 Wed 2011 15:26
曼陀羅心靈彩繪:機器人